第07版:产经观察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综合报道

第02版
板块热点

第03版
新闻公告
 
标题导航
  2021年03月20日 星期六 版面导航 标题导航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炼油能力结构性过剩 轻烃芳烃产业出路在哪儿?

     本报讯  3月18日,2021中国国际石化及下游产业技术大会暨第九届国际轻烃综合利用大会上,来自轻烃芳烃领域的专家就行业绿色化高端化发展趋势及相关技术进行了精彩分享。

     中国石化集团高级专家、绿色化学与工业催化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滕加伟博士提到,在国内产能过剩,油品标准快速升级的大环境下,煤化工技术和产业发展迅速,上化院新一代高收率催化裂解OCC技术2020年已经实现装置化运行,72小时标定实现双烯收率81.3%,MTO与OCC合成后,甲醇消耗平均值达到2.58。新一代OCC技术反应空速是同类技术的1.5倍,反应小,催化剂的用量少,可以实现MTO副产C4+、重烃全部利用,能与现有MTO技术集成,有效提升煤制烯烃产业的竞争力,为建设化工型炼厂、油品升级提供技术支撑。

     清华大学教授、绿色反应工程与工艺北京市重点实验室主任魏飞提到,新能源和再生能源的快速发展,以石油为主要燃料需求的石化格局正在发生重大转变,怎样利用原油/重油生产化工原料是化工炼制企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的重要手段。新型的多级逆流下行床重油催化裂解制化学品专利技术,在与正碳离子反应机制、停留时间与返混、逆流接触与失活等方面对重油生成烯烃、芳烃产品有重要作用,可以实现重油高效转化化学品而不产汽油、柴油的技术方案。

     中国昆仑工程有限公司锦州分公司高级工程师赵永祥介绍了高性能反应环戊烯开环橡胶技术,对其应用研究和生产技术进行了详细说明,对环戊烯生产环戊醇、环戊醇脱氢生产环戊酮及环戊烯氧化制成戊二醛技术做了说明。

     中国石化北京化工研究院北化研石化设计院过程强化室张敬升主任指出:随着全球能源日益紧张,高效回收利用炼厂干气已经成为人们关心的重点之一,将炼厂干气中的低烯烃分离出来作为乙烯装置的原料,通过对操作条件和吸收剂类型进行优化组合,在浅冷(5~20℃)条件下采用碳四为吸收剂分离回收炼厂干气中的低烯烃,可在较低能耗和较少装置投资前提下,获得较高的碳二回收率。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化学工程学院王波副教授团队的“丁二烯氰化法制取己二腈成套技术” ,以甲醇为原料,通过氨氧化制氢氰酸,也可以利用丙烯腈副产的氢氰酸,再与丁二烯作为原料,采用直接氰化法生产己二腈。

     中石化芳烃生产工艺首席专家、教授级高工孔德金指出,芳烃是石油化工三大核心板块之一。中国已成为全球芳烃产业链的集中地,芳烃产能快速提升,趋于市场饱和;单套规模不断提高,装置能耗不断下降;2020年PX产能达2650万吨/年,三苯总产能破6000万吨/年。2020年三苯价格创新低,2021年价格快速回升,原油及芳烃价格已经回到疫情前的价格水平。民营资本大量涌入,超大型化、基地化、炼化一体化发展呈现过剩趋势,民营炼化能力持续升高,地炼整合,拉开了行业洗牌的序幕。油品市场面临上下游挤压及质量升级的困境,现有炼厂压油增化是必由之路,挤出劣质油品和重芳烃急需寻求化工利用。

     炼油转型形势下,PX产业链向大型化、绿色和原料多元化发展是大势所趋;汽油升级及过剩压力下,重芳烃轻质化技术是可行的解决方案,并可同时增产优质的烯烃裂解原料;柴油升级及过剩下,劣质芳烃资源的化工利用将越来越迫切,S-PAC技术能实现高效转化,增产优质芳烃和裂解原料;组合工艺技术可大幅度提升现有存量装置产能,提高装置生存能力。

     苯乙烯“上承油煤、下接橡塑”,是不饱和芳烃中结构最简单、应用最重要的成员,是一种重要的石油化工基础有机原料。中国化工信息中心咨询事业部资深项目总监张松臣指出,由于国内苯乙烯长期供不足需、进入门槛不断下降,加上近几年苯乙烯利润可观,民营及外资企业纷纷加入苯乙烯建设大潮,较少配套下游项目,市场竞争大幅加剧。苯乙烯产业链下游产品消费量多集中在100万~300万吨级别,自给率普遍在70%~100%之间,PS、ABS、苯丙乳液的进口依赖度较高。

     下游产品面临全面的结构性产能过剩困局,将会加速落后技术和产能的淘汰退出;传统配套苯乙烯的PS和EPS装置下游应用成熟,增长乏力,利润空间持续走低;下游产品终端客户集中在东部和南部地区,以汽车、电子电器、包装、建材等行业的客户分部保持高度一致性。从外部市场指标来看,苯乙烯下游产业链中ABS和SBS最具备投资吸引力。

     中国化工信息中心孙楠高级咨询师指出,随着近年来中国聚丙烯产能快速扩张,市场的竞争形势激烈,国产聚丙烯中低端产品供应过剩,部分中高端产品仍严重依赖进口供应的现状下,重点对对外依存度高的HSPP、HSPP、超低灰聚丙烯和HMPP等集中聚丙烯专用料市场进行了分析,提出在目前的国内现状下,国内聚丙烯生产企业应细分市场领域,进行深耕,还要转变产品思维,由单一的产品商向为下游客户提供定制化的产品开发和技术服务转型。

     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应用期货交易工具规避市场风险。据郑州商品交易所非农产品部主管牛依柯介绍,PTA期货是国内首个化工品期货,同时也是规模最大、功能发挥最好的化工品期货。我国PTA期货定价权威高效,产业企业深度参与。国内共有PTA生产企业20家,其中16家已参与PTA期货交易,产能占全国总产能的93.59%。产能前20名的下游聚酯企业中,已参加PTA期货交易的有18家,产能占全国总产能的67.47%。另据不完全统计,2020年有400余家国内的贸易企业参与PTA期货交易。

     中国石化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高级专家、教授级高工孙斌带来“己内酰胺绿色生产成套新技术”的报告。南京师范大学教授、江苏省萃取分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顾正桂介绍了C9芳烃加工与利用。中海油天津化工研究设计院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范景新介绍了馏分油吸附分离增产高附加值化工品系列技术。上海石油化工研究院首席专家刘文杰介绍了稀乙烯增值转化高质量乙苯技术。华南理工大学教授、化学系主任曹德榕介绍了柱芳烃超分子材料的合成和应用。(记者  李萌)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网站声明 | 联系我们 | 申请链接 | 合作伙伴:方正爱读爱看网
 《信息早报》社    版权所有   |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北三环东路19号14层
   第01版:综合报道
   第02版:板块热点
   第03版:新闻公告
   第04版:公司研究
   第05版:价值公司
   第06版:资料数据
   第07版:产经观察
   第08版:沪深行情
   第09版:沪深行情
   第10版:沪深行情
   第11版:沪深行情
   第12版:沪深行情
深度观察
中国芯片卡脖子问题突出 政策及资本大力助推电子化学品发展
炼油能力结构性过剩 轻烃芳烃产业出路在哪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