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8日,全国政协常委、中化集团董事长兼中国化工董事长宁高宁来到全国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新闻中心网络视频采访间接受人民网2021年全国两会特别节目《高谈客论》专访,提出要破解种源“卡脖子”难题,打好种业翻身仗。
宁总,今年两会您准备了哪些提案?关注哪些方面?
宁高宁:这次提案是关于种业知识产权保护的,主要内容是从事种子创新的知识产权所有人的一系列权利怎么保护的问题。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打好种业翻身仗。“翻身仗”一词现在属于高频词汇,种子作为农业的“芯片”,您认为种源“卡脖子”的攻破难点在哪里?
宁高宁:目前,中国的种子问题主要表现在种子质量对产量的影响上,比如,中国玉米和大豆的平均亩产水平与美国相比就低很多。当然,这不完全是种子原因,但是种子在里面占了较大的因素。这也是种源会被“卡脖子”,要打种业翻身仗的原因。
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也对绿色农业作出了总体部署,网友特别关注农药化肥减量使用问题,对此您如何看?
宁高宁:农业上,种子、农药、化肥和种植的技术是一体的,很难完全分开。不同的种子需要不同的浇水量或化肥量。就先正达集团来说,已经把减水、减肥、减药作为首要的农业技术攻关目标。对于农药和化肥,也不必将其作为完全负面的产品来看待。现在的农药可以做到低毒、高效、无残留,而且基本是靶向用药,不仅对环境友好,还能提高农产品产量。化肥方面,也在精准地减少使用量。减水方面,在大力推广滴灌技术,减少种植用水量。
2020年1月,中化集团和中国化工集团将旗下的农业板块主要资源进行整合,组建了先正达集团,这是出于什么考虑?
宁高宁:先正达集团的主体是原来的瑞士先正达公司,我们并购以后,和原来中化集团的中化农业、中国种子、中化扬农、以色列的安道麦公司,整合成为先正达集团。先正达集团目前已经是全球领先的农业科技集团,它将在中国农业的生物育种技术和生物制药技术方面起到重要作用。
您一直致力于推动科技驱动综合性化工企业的转型,为什么会设立这样一个目标?目前这个目标进展如何?
宁高宁:中化集团在几年前提出向技术领先、国际一流的综合性化工企业发展,全面对标世界上领先的综合性化工企业,这也是中化集团的战略定位。高质量发展,需要转型升级。现在由市场需求、技术驱动的新行业包括精细化工、新材料、能源,还有新的种子、农药、种植方式,都是企业发展的主要方向。通过整合,中化、中国化工一起在各类的新材料领域,比如氟化工、硅化工,新的生物化工,特别是材料应用的下游一起发力,是我们的努力方向,也是企业投入科研成本最大的方面。目前已经取得很好的成绩,很多研发成果的应用已初见成效。
现阶段科技赋能是各行业领域追求的一个发展方向,“科技+农业”的发展难点在哪里?
宁高宁:第一,种业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不够完善;第二,国家种质资源库建立时间短,品种比较单一;第三,种子企业规模小,虽然数量多达几千家,但真正投入大量资源的企业并不多。(以上为访谈内容节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