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常务会议:
激励企业创新促进产业升级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3月24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实施提高制造业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比例等政策,激励企业创新,促进产业升级;决定将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延期还本付息政策和信用贷款支持计划进一步延至今年底;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修订草案)》。
会议指出,要按照党中央、国务院部署,更好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更多运用市场化、公平普惠激励政策,撬动企业和全社会增加研发投入,增强经济发展后劲,促进经济结构优化。近年来,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的税收优惠政策力度不断加大,有力促进了企业创新。为落实《政府工作报告》支持企业创新有关举措,会议决定,一是今年1月1日起,将制造业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比例由75%提高至100%,相当于企业每投入100万元研发费用,可在应纳税所得额中扣除200万元。实施这项政策,预计可在去年减税超过3600亿元基础上,今年再为企业新增减税800亿元。这一制度性安排,是今年结构性减税中力度最大的一项政策。二是改革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清缴核算方式,允许企业自主选择按半年享受加计扣除优惠,上半年的研发费用由次年所得税汇算清缴时扣除改为当年10月份预缴时即可扣除,让企业尽早受惠。同时,要研究对科技研发服务企业、“双创”企业的税收支持政策。会议要求,要加强政策宣介解读,优化办税服务,精简审核流程,提高企业享受政策便利度,把好事办好。
会议指出,去年以来实施的支持小微企业两项直达货币政策工具,即对地方法人银行办理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延期还本付息给予激励、对其发放小微信用贷款提供优惠资金支持,对帮助小微企业渡难关、保就业保民生、稳住经济基本盘发挥了重要作用。为保持对小微企业的金融支持力度不减,确保小微企业融资更便利、综合融资成本稳中有降,会议决定,在前期已将两项直达货币政策工具延续实施至今年一季度的基础上,进一步延长实施期限到今年底,对小微企业再帮扶一把,更好发挥他们在稳就业中的重要作用。一是对2021年底前到期的普惠小微企业贷款,由企业和银行自主协商延期还本付息,并继续对办理贷款延期还本付息的地方法人银行按规定给予激励,激励比例为贷款本金的1%。二是对符合条件的地方法人银行发放小微信用贷款,继续按本金的40%提供优惠资金支持。同时,要研究加大对个体工商户的政策支持。
央行:推动实际贷款利率进一步降低
央行网站3月25日消息,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2021年第一季度(总第92次)例会于3月24日在北京召开。会议指出,健全市场化利率形成和传导机制,完善央行政策利率体系,继续释放改革促进降低贷款利率的潜力,优化存款利率监管,推动实际贷款利率进一步降低。
会议认为,今年以来坚持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经济运行持续恢复。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连续性、稳定性、可持续性,预期管理科学有效,保持对经济恢复的必要支持力度,金融风险有效防控,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质量和效率逐步提升。贷款市场报价利率改革红利持续释放,货币传导效率增强,贷款利率稳中有降,人民币汇率总体稳定,双向浮动弹性增强,发挥了宏观经济稳定器功能。
会议认为,国内经济发展动力不断增强,积极因素明显增多,但经济恢复进程仍不平衡,境外疫情和世界经济趋于好转但形势依然复杂严峻,要加强国内外经济形势的研判分析,加强国际宏观经济政策协调,集中精力办好自己的事,搞好跨周期政策设计,支持经济高质量发展。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精准、合理适度,把握好政策时度效,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保持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同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保持宏观杠杆率基本稳定。进一步发挥好再贷款、再贴现和直达实体经济货币政策工具的牵引带动作用,延续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延期还本付息政策和信用贷款支持计划,加大再贷款再贴现支持普惠金融力度,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科技创新、小微企业和绿色发展等领域的支持。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引导大银行服务重心下沉,推动中小银行聚焦主责主业,增强金融市场的活力和韧性,健全具有高度适应性、竞争力、普惠性的现代金融体系。
会议指出,健全市场化利率形成和传导机制,完善央行政策利率体系,继续释放改革促进降低贷款利率的潜力,优化存款利率监管,推动实际贷款利率进一步降低。深化汇率市场化改革,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引导企业和金融机构坚持“风险中性”理念,加强预期管理,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构建金融有效支持实体经济的体制机制,完善金融支持创新体系,围绕创新链和产业链打造资金链,形成金融、科技和产业良性循环和三角互动,引导金融机构增加制造业中长期贷款,努力做到金融对民营企业的支持与民营企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相适应,支持区域协调发展,以促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为目标完善绿色金融体系。推进金融高水平双向开放,提高开放条件下经济金融管理能力和防控风险能力。
发改委等13部门:
加快推动制造服务业高质量发展
国家发改委3月23日消息,近日,国家发改委等13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加快推动制造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明确,力争到2025年,制造服务业在提升制造业质量效益、创新能力、资源配置效率等方面的作用显著增强,对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支撑和引领作用更加突出。重点领域制造服务业专业化、标准化、品牌化、数字化、国际化发展水平明显提升,形成一批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制造服务业集聚区和示范企业。《意见》还指出,支持符合条件的制造服务业企业到主板、创业板及境外资本市场上市融资。
《意见》明确,提升制造业创新能力。发展研究开发、技术转移、创业孵化、知识产权、科技咨询等科技服务业,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夯实产学研协同创新基础,推动产业链与创新链精准对接、深度融合,提升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提高制造业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优化制造业供给质量。支持企业和专业机构提供质量管理、控制、评价等服务,扩大制造业优质产品和服务供给,提升供给体系对需求的适配性。
《意见》提出,提高制造业生产效率。利用5G、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大力发展智能制造,实现供需精准高效匹配,促进制造业发展模式和企业形态根本性变革。加快发展工业软件、工业互联网,培育共享制造、共享设计和共享数据平台,推动制造业实现资源高效利用和价值共享。发展现代物流服务体系,促进信息资源融合共享,推动实现采购、生产、流通等上下游环节信息实时采集、互联互通,提高生产制造和物流一体化运作水平。支撑制造业绿色发展。强化节能环保服务对制造业绿色发展的支撑作用,推进合同能源管理、节能诊断、节能评估、节能技术改造咨询服务、节能环保融资、第三方监测、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环境综合治理托管服务等模式,推动节能环保服务由单一、短时效的技术服务,向咨询、管理、投融资等多领域、全周期的综合服务延伸拓展。发展回收与利用服务,完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畅通汽车、纺织、家电等产品生产、消费、回收、处理、再利用全链条,实现产品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最大化。
发改委等五部门联合发布通知 加大风电和光伏发电等行业金融支持力度
人民银行网站3月25日发布的消息称,国家发改委、财政部、人民银行、银保监会、国家能源局五部门近期联合发布《关于引导加大金融支持力度 促进风电和光伏发电等行业健康有序发展的通知》(下称《通知》)称,各地政府主管部门、有关金融机构要充分认识发展可再生能源的重要意义,合力帮助企业渡过难关,支持风电、光伏发电、生物质发电等行业健康有序发展。
《通知》要求,金融机构按照商业化原则与可再生能源企业协商展期或续贷。对短期偿付压力较大但未来有发展前景的可再生能源企业,金融机构可以按照风险可控原则,在银企双方自主协商的基础上,根据项目实际和预期现金流,予以贷款展期、续贷或调整还款进度、期限等安排。
《通知》还要求,金融机构按照市场化、法治化原则自主发放补贴确权贷款。已纳入补贴清单的可再生能源项目所在企业,对已确权应收未收的财政补贴资金,可申请补贴确权贷款。金融机构以审核公布的补贴清单和企业应收未收补贴证明材料等为增信手段,按照市场化、法治化原则,以企业已确权应收未收的财政补贴资金为上限自主确定贷款金额。申请贷款时,企业需提供确权证明等材料作为凭证和抵押依据。
此外,《通知》还要求,对补贴确权贷款给予合理支持,补贴资金在贷款行定点开户管理,通过核发绿色电力证书方式适当弥补企业分担的利息成本,足额征收可再生能源电价附加,优先发放补贴和进一步加大信贷支持力度,基础条件好、积极性高的地方,以及资金需求特别迫切的企业可先行开展试点。
国资委:提高中央企业资产证券化率
国务院国资委企业改革局3月23日公布的2021年工作安排提出,持续深化公司制股份制改革。稳妥推进央企集团层面股权多元化改革,优化股权结构,完善公司治理。研究制定国有控股混合所有制企业骨干员工持股操作性文件,细化操作流程,稳慎推动实施。指导中央企业推进改制上市工作,提高资产证券化率,提升上市公司质量。
工作安排提出,扎实推动布局结构调整优化。一是稳步推进化工、钢铁、信息等领域中央企业战略性重组,指导企业聚焦国家战略积极稳妥开展并购工作。二是适时组建新的中央企业集团,做好油气管网资产重组收尾,做好新中央企业划转接收等工作。三是支持以医疗健康为主业的中央企业进一步整合资源,培育竞争力强的医疗健康集团。深化中央企业钢铁煤炭去产能工作。
商务部表示:
有条件保障国内粮食市场供应充足
近日,全球食品价格普遍上涨。对此,商务部新闻发言人高峰3月25日在例行新闻发布会上回应说,2020年以来的粮价上涨是多种因素叠加的结果。从国际市场看,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蔓延,加之沙漠蝗虫、东南亚旱灾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加大了国际粮价的波动,世界谷物价格指数已经从去年6月以来连续9个月上涨。从国内市场看,随着国内生猪生产快速恢复,玉米和大豆的需求短期内增加较多,价格上涨,带动其他粮食品种价格上涨。加之市场对粮价看涨的预期较强,粮食生产企业和农户囤货惜售的心理也支持粮价上涨。
高峰表示,当前我国粮食供应整体充足。从综合生产能力来看,我国粮食连年丰收,粮食总产量已经连续六年稳定在13000亿斤以上。从人均占有量来看,我国人均粮食占有量超过470公斤,远高于人均400公斤的国际粮食安全标准线。从粮食库存来看,粮食库存处于较高水平,小麦、稻谷等口粮品种能够满足一年的消费需求。总的来说,保障国内粮食市场供应充足和运行稳定有基础、有条件,粮价大幅上涨的支撑条件并不充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