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新闻 两会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综合报道

第02版
新闻 两会

第03版
安全环保
 
标题导航
  2021年03月13日 星期六 版面导航 标题导航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两会声音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石化集团公司副总经济师吕亮功:

    加大对发展可降解

    材料的支持力度

     吕亮功表示,可降解材料是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方向之一,是新材料重点发展领域,得益于我国环保和政策法规的支持,市场需求近几年迎来了高速发展。但仍存在可降解材料产业发展一哄而上现象,造成产能过剩、资源浪费风险等问题。

     吕亮功介绍,2019年国家发展改革委推出《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9年本)》,可降解材料的开发、生产与应用被列入鼓励类产业,市场需求迎来高速发展。2019年全球可降解材料年产能约83万吨,中国年产能约为31万吨,预计2023年全球可降解材料年产能将达200万吨。

     可降解材料市场也存在鱼龙混杂的情况,比如一些掺杂淀粉的非可降解材料,或添加“光氧降解剂”的不完全降解材料冒充可降解材料,扰乱市场秩序。另外,社会对可降解材料全生命周期认知存在误区。大多数可降解材料需要在堆肥条件下经过一定时间才能实现完全生物降解,并非使用结束后就迅速自然降解。

     为了加快发展可降解材料,吕亮功建议加强可降解材料产业顶层设计,从合成材料发展和应用的全场景考虑,在更高层面、更广范围设计和布局国家可降解材料产业发展;修订完善标准体系,规范市场行为。

     他建议,围绕生产、加工、使用、回收处理等环节统筹谋划全产业链布局,综合各方力量研究编制全国可降解发展规划和发展路径,形成可降解材料全生命周期的可持续发展;统筹可降解材料和塑料循环利用的关系,形成互为补充的合成材料可持续发展产业布局;同时,加强政策扶持力度,从财政、制度、税收等多方面持续加强可降解材料产业的政策支持力度,稳定行业预期。

     全国人大代表、致公党中央委员、上海市委专职副主委邵志清:

    建立统一标准

    应对“伪降解”

     邵志清指出生物全降解塑料成为替代传统塑料的重要解决方案。他建议:加快发展生物全降解塑料行业。

     邵志清代表分析,目前国内外生物全降解塑料行业缺乏统一的标准。市场上出现大量打着“生物降解”旗号的“伪降解”产品。这类“伪降解”塑料崩解后会形成大量的塑料碎片,带来的环境污染十分严重且难以治理。

     邵志清代表表示,我国虽然陆续出台了限塑、禁塑令,但大部分是以意见或通知的形式下达,法律强制力不强。另外我国生物全降解塑料核心技术专利方面发展滞后。

     为此,邵志清代表建议建立统一的国内、国际行业标准,以应对日趋严重的“伪降解”产品问题。同时,我国在限塑、禁塑的立法及执法力度上需进一步加强,禁塑令有必要上升到国家立法层面。通过将相关政策以法律条文的形式呈现,从而,各级市场主体可以更好参与塑料污染的全链条治理活动,实现中国绿色环境保护目标。

     在他看来要建立有效的生物全降解塑料监管框架,防止限塑、禁塑令效果被削弱。在生产端,建立生物全降解塑料制品可追溯体系,针对滥用生物全降解认证标识的企业建立黑名单制度,定期公开,并且建立统一的生物全降解塑料行业绿色环境评价体系。而在消费端,一方面对于违规提供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袋的商场、超市及商品零售场所等进行包括但不限于警诫、罚款等惩罚措施;另一方面,进一步加强消费者对于塑料污染的意识,引导消费者使用生物全降解塑料制品。

     除此之外,我国还应加大对生物全降解塑料核心技术的研发、创新及专利的申请,积极发起或参加国际性组织,加强与国际组织和其他国家的合作。

     全国政协委员、淄博市政协副主席、民盟淄博市委主委,齐鲁石化公司三级协理员达建文:

    积极应对气候变化

    做好碳达峰、碳中和

     达建文表示,要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积极应对气候变化,不但要在全社会提倡绿色低碳生活方式,更要尽快制定和完善二氧化碳减排政策。他建议,加快建立碳排放监控体系,通过政策引导,采取调整产业结构、优化能源结构等措施,达到碳排放总量控制目标。

     达建文指出,2020年7月份,在欧盟宣布碳中和计划之前,已有30多个国家宣布碳中和目标。全球重要的经济体,也就是占全球GDP75%、占全球碳排放量65%的国家开始碳中和。“2030碳达峰,2060碳中和”的承诺,既为中国的绿色发展注入新的动力,同时要实现这两个目标,中国有必要采取新的行动,而“十四五”的新开局显得尤为关键。

     达建文建议,国家要建立起碳总量的目标,统筹不同发达程度地区和不同功能区的碳排放政策与指标,充分考虑产业结构调整对减排贡献率的积极影响,抑制高能耗产业扩张。尽快完善二氧化碳减排政策体系,加快建立碳排放监测核算、报告、核查体系,使得碳排放的信息能够测量、监测、统计以及核查,并将其作为约束性指标,在每个季度公布GDP指标时,公布单位GDP产出的碳排放强度。

     同时,加快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技术攻关,通过税收、政策、政府攻关计划等鼓励企业为主体的绿色低碳技术研发与工业化。突出和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打击创新过程中的学术不端和权力寻租,真正以创新推动高质量低碳发展。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网站声明 | 联系我们 | 申请链接 | 合作伙伴:方正爱读爱看网
 《信息早报》社    版权所有   |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北三环东路19号14层
   第01版:综合报道
   第02版:新闻 两会
   第03版:安全环保
   第04版:市场动态
   第05版:产经观察
   第06版:公司调研
   第07版:企业精英
   第08版:公益广告
   第09版:本周公告
   第10版:热点聚焦
   第11版:数读报告
   第12版:化工大数据
两会声音
2020年石油和化学工业经济运行报告
李克强总理出席记者会并回答中外记者提问(节选)